神秘的數字 9 和 13
瀏覽次數:2502次 發布時間:2013-7-31 15:07:08
9和13就被漢族和藏族看作為神秘的數字。
神秘數字的發生是和數的特性聯系的。在數的抽象化的過程中,在使用中,脫離了事物的具體表象,出現了需要也必要的空間,并具有魔法般的磁性使用時又一定和具體事物相聯系。某種數字在奇跡般反復出現后,在原始人頭腦里引起神秘印象,并賦予特殊意義。它一旦形成,就歷久不衰,世代相傳,成為某一地域或民族的集體意識。多數神秘數字為10以內的單位數,也有少數復位數,或為某幾個神秘數字之和、神秘數字之倍數等。9和13就被漢族和藏族看作為神秘的數字。
“九”及其倍數
漢藏族和其他幾個西南少數民族,都把“九”視為吉祥喜慶的數字。漢族的這一風俗始于《易經》,反映了天人合一、天人感應、九為天地之至數的文化心理。北京的天壇系漢族崇天的典型建筑。天壇圜丘呈圓形,共三層,每層均為九圈,每圈用的石料數都是九和九的倍數,形成一個以九為基數的數字序列。藏族在人際交往活動中,凡關涉到數字,有崇單諱雙的風俗。舉凡集會、祭祀、出行等重大活動,必選上半月的單日,送禮少則一件,多則九或十三件,決不送雙數。
藏族的崇九之風,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,以九為神數,天上有九頭曜神,人祖有九兄弟,神話里更有許多以九為尊的事例,格薩爾和敵人斗射時,要用九支神箭,射中九只公羊、九只母羊、九只騷羊。九又是多、無窮、所有的代名虛數。同“九頭牦牛的毛一樣多”系多不可數之意;說“九頭牦牛拉不動”,即穩如泰山;說“九種人”,意為眾生;說“九種需要”,是所有需要也;敬酒時要一口氣飲3杯,3次共9杯,表示尊重。最有趣的是,數數時以99為至數,漢族說“百倍”的場合,藏語往往以“以九來概括,如九諦、九禪、九轍、九識、九劫、九品、九梵、九結、九鬼、九僧、九蓮、九住心、九品感、九心輪、九無為、九方便等。由于崇九,也就有崇九的倍數,如18、36、72、81、108,尤以108更為人們樂于應用。漢族古典名著愛用108,例如《水滸》有108位好漢。佛教的法器、法事、建筑,喜用108數,念珠有108顆,撞鐘108下,各地撞的節律又有不同組合法,有前后36緩撞、中間36急撞;有緊18緩18,6遍共108下。中國古建筑和寺廟建筑也愛用108。拉薩大昭寺共有柱108根,廓殿初檐和重檐間有精雕細刻的獅頭像108只。塔爾寺大殿經堂有直徑1米以上的圓柱108根。桑耶寺周圍的塔群共108座。佛教之崇108,據說人有108種煩惱,佛法能使之斷除。
十三中西異俗
13這個數字被西方的一些國家和民族視為不吉利的兇數,事事處處忌諱。荷蘭找不到13號房子,英美劇院里沒有13排13號,一定不能缺少時,他們挖空心思,用12+A來替之。他們忌諱13號出外旅行,尤其忌諱13個人共進晚餐。這一習俗據說來源有二:一說源于耶穌的最后晚餐。據圣經記載:耶穌與11個門徒共進晚餐,又來了個門徒猶大。而猶大遲到是因為他出賣耶穌后才趕來的,致使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;一說出于希臘神話,在著名的弗哈拉宴會上,出現了12位天神,而后又來了一位煩惱和吵鬧之神洛基,結果鬧得天神的寵愛者柏爾特送了命。
藏族視13這個數字為神數,在史詩《格薩爾王傳》中就出現了一系列的13,具有吉祥、神圣的蘊意:格薩爾在降生時手執13朵白花,向前走了13步,并發誓13歲時成為菩薩,果然在13歲時賽馬得勝,娶珠牡,登位稱王。他身體也和一連串的13相連:他有13位王妃、13位保護神;他的乘騎赤兔馬,體外有飛毛13根,中部有風脈13道,體內有神龕13座,馬尾上還附有13位戰神;他所在的嶺國更有13座雪山,13道山崖,13個湖泊,黃河邊13棵神柏,13種殊勝,13種特殊工巧,13位護藏地神,13位山神,13位馬主,13位馬牧,13匹白駿馬等等。這一連串的13意味著什么呢?讓我們打開《格薩爾王傳》的首部《天界篇》也能發現一系列的十三:提到了13位護法天神,13位護藏地神,西藏的13位山神,禮物有“此有藏身寶十三件,夜光寶珠十三只”;在祭祀戰神時更用了一連串的十三:
要作集輪供頌諸戰神,
金樹玉柏清香木,
十三座焚燒煙灶要建筑;
戰神業績為首諸旗幟,
十三面吉祥戰旗要升起;
因此沙門大敞諸法事,
十三種修幅誦經要建立。
有福王中米欽·倫珠為首者,
祥瑞舞蹈要繞十三場。
有佳運的甲洛·貢桑母姨為首者,
發愿歌詠要唱十三章。
冰糖紅糖等為首甜蜜食,
十三盤油炸果子要擺上。
藏土一定呈祥瑞兆,
林圖一定要昌盛。
《天界篇》在使用十三這個數字時有個明顯的傾向,即在有關神或神事的情況下才出現。意大利藏學家杜齊在其著名《西藏和蒙古的宗教》一書第7章“西藏的本教”里,在論述“贊普一旦當其王子到了能騎馬的年齡(也就是13歲時),(自己)就放棄了(做王的)權力”,接著說:13“這一數字表示了盡善盡美和純潔”。是的,在藏族看來,十三就意味著神“盡善盡美和純潔”。這種觀念源于古時的本教。在本教神話里,天有十三層,本教的祖師辛繞13歲時被鬼神牽引游遍全藏,13年后才返回人間傳教;本教每年要舉行若干次祭祀大典,要宰殺牦牛、綿羊、鹿等成百上千;為人招魂時也要宰殺牲畜一至數百頭。牲畜被宰殺后被卸成13塊才獻祭。而有名的布達拉宮也有13層;格薩爾也是個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。人們之所以創造神,是為了把自己所意識到或向往的能力和品質借神來體現,神力也就表現為人對自身的潛力的挖掘和顯現,神化最終還是要人化的。這里還有個問題值得探討,即13歲這個年齡是吉是兇的問題。一說13歲是個吉利年齡,吐蕃贊普的兒子13歲能騎馬時就要回天上去;王子13歲時就接替父王登上王位;藏族牧區男孩長到13歲時要舉行成丁禮;民歌里也唱贊13歲:
說大不大剛剛十三歲,
說小不小剛剛十三歲,
十三歲少年去了康定,
當了商人羅布桑布的小伙計。
但還有種說法:13歲流年不利,是個兇年,諸事都應提防。這個說法見于《格薩爾王傳·霍嶺之戰》總管王的兒子、少年英雄昂瓊要去迎戰霍爾侵略軍,但其父親、親友、未婚妻及將軍們都紛紛勸阻說:“昂瓊今年13歲,逢兇煞災星主管流年。”,“誰知他今年正好13歲,人生流年正逢兇煞。”昂瓊不聽決然出戰,結果中了晁同奸計,戰死沙場。其實,所謂13歲流年不利,并非來自13這個數字,而是源于本命年這個風俗。民間流傳人逢本命年就由兇煞惡神主管流年,在西藏,就是達賴逢本命年時各寺廟僧眾屆時也要舉行法會,誦《消災經》、《長壽經》等,祈禱消災免禍,健康長壽。
神秘數字的發生是和數的特性聯系的。在數的抽象化的過程中,在使用中,脫離了事物的具體表象,出現了需要也必要的空間,并具有魔法般的磁性使用時又一定和具體事物相聯系。某種數字在奇跡般反復出現后,在原始人頭腦里引起神秘印象,并賦予特殊意義。它一旦形成,就歷久不衰,世代相傳,成為某一地域或民族的集體意識。多數神秘數字為10以內的單位數,也有少數復位數,或為某幾個神秘數字之和、神秘數字之倍數等。9和13就被漢族和藏族看作為神秘的數字。
“九”及其倍數
漢藏族和其他幾個西南少數民族,都把“九”視為吉祥喜慶的數字。漢族的這一風俗始于《易經》,反映了天人合一、天人感應、九為天地之至數的文化心理。北京的天壇系漢族崇天的典型建筑。天壇圜丘呈圓形,共三層,每層均為九圈,每圈用的石料數都是九和九的倍數,形成一個以九為基數的數字序列。藏族在人際交往活動中,凡關涉到數字,有崇單諱雙的風俗。舉凡集會、祭祀、出行等重大活動,必選上半月的單日,送禮少則一件,多則九或十三件,決不送雙數。
藏族的崇九之風,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,以九為神數,天上有九頭曜神,人祖有九兄弟,神話里更有許多以九為尊的事例,格薩爾和敵人斗射時,要用九支神箭,射中九只公羊、九只母羊、九只騷羊。九又是多、無窮、所有的代名虛數。同“九頭牦牛的毛一樣多”系多不可數之意;說“九頭牦牛拉不動”,即穩如泰山;說“九種人”,意為眾生;說“九種需要”,是所有需要也;敬酒時要一口氣飲3杯,3次共9杯,表示尊重。最有趣的是,數數時以99為至數,漢族說“百倍”的場合,藏語往往以“以九來概括,如九諦、九禪、九轍、九識、九劫、九品、九梵、九結、九鬼、九僧、九蓮、九住心、九品感、九心輪、九無為、九方便等。由于崇九,也就有崇九的倍數,如18、36、72、81、108,尤以108更為人們樂于應用。漢族古典名著愛用108,例如《水滸》有108位好漢。佛教的法器、法事、建筑,喜用108數,念珠有108顆,撞鐘108下,各地撞的節律又有不同組合法,有前后36緩撞、中間36急撞;有緊18緩18,6遍共108下。中國古建筑和寺廟建筑也愛用108。拉薩大昭寺共有柱108根,廓殿初檐和重檐間有精雕細刻的獅頭像108只。塔爾寺大殿經堂有直徑1米以上的圓柱108根。桑耶寺周圍的塔群共108座。佛教之崇108,據說人有108種煩惱,佛法能使之斷除。
十三中西異俗
13這個數字被西方的一些國家和民族視為不吉利的兇數,事事處處忌諱。荷蘭找不到13號房子,英美劇院里沒有13排13號,一定不能缺少時,他們挖空心思,用12+A來替之。他們忌諱13號出外旅行,尤其忌諱13個人共進晚餐。這一習俗據說來源有二:一說源于耶穌的最后晚餐。據圣經記載:耶穌與11個門徒共進晚餐,又來了個門徒猶大。而猶大遲到是因為他出賣耶穌后才趕來的,致使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;一說出于希臘神話,在著名的弗哈拉宴會上,出現了12位天神,而后又來了一位煩惱和吵鬧之神洛基,結果鬧得天神的寵愛者柏爾特送了命。
藏族視13這個數字為神數,在史詩《格薩爾王傳》中就出現了一系列的13,具有吉祥、神圣的蘊意:格薩爾在降生時手執13朵白花,向前走了13步,并發誓13歲時成為菩薩,果然在13歲時賽馬得勝,娶珠牡,登位稱王。他身體也和一連串的13相連:他有13位王妃、13位保護神;他的乘騎赤兔馬,體外有飛毛13根,中部有風脈13道,體內有神龕13座,馬尾上還附有13位戰神;他所在的嶺國更有13座雪山,13道山崖,13個湖泊,黃河邊13棵神柏,13種殊勝,13種特殊工巧,13位護藏地神,13位山神,13位馬主,13位馬牧,13匹白駿馬等等。這一連串的13意味著什么呢?讓我們打開《格薩爾王傳》的首部《天界篇》也能發現一系列的十三:提到了13位護法天神,13位護藏地神,西藏的13位山神,禮物有“此有藏身寶十三件,夜光寶珠十三只”;在祭祀戰神時更用了一連串的十三:
要作集輪供頌諸戰神,
金樹玉柏清香木,
十三座焚燒煙灶要建筑;
戰神業績為首諸旗幟,
十三面吉祥戰旗要升起;
因此沙門大敞諸法事,
十三種修幅誦經要建立。
有福王中米欽·倫珠為首者,
祥瑞舞蹈要繞十三場。
有佳運的甲洛·貢桑母姨為首者,
發愿歌詠要唱十三章。
冰糖紅糖等為首甜蜜食,
十三盤油炸果子要擺上。
藏土一定呈祥瑞兆,
林圖一定要昌盛。
《天界篇》在使用十三這個數字時有個明顯的傾向,即在有關神或神事的情況下才出現。意大利藏學家杜齊在其著名《西藏和蒙古的宗教》一書第7章“西藏的本教”里,在論述“贊普一旦當其王子到了能騎馬的年齡(也就是13歲時),(自己)就放棄了(做王的)權力”,接著說:13“這一數字表示了盡善盡美和純潔”。是的,在藏族看來,十三就意味著神“盡善盡美和純潔”。這種觀念源于古時的本教。在本教神話里,天有十三層,本教的祖師辛繞13歲時被鬼神牽引游遍全藏,13年后才返回人間傳教;本教每年要舉行若干次祭祀大典,要宰殺牦牛、綿羊、鹿等成百上千;為人招魂時也要宰殺牲畜一至數百頭。牲畜被宰殺后被卸成13塊才獻祭。而有名的布達拉宮也有13層;格薩爾也是個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。人們之所以創造神,是為了把自己所意識到或向往的能力和品質借神來體現,神力也就表現為人對自身的潛力的挖掘和顯現,神化最終還是要人化的。這里還有個問題值得探討,即13歲這個年齡是吉是兇的問題。一說13歲是個吉利年齡,吐蕃贊普的兒子13歲能騎馬時就要回天上去;王子13歲時就接替父王登上王位;藏族牧區男孩長到13歲時要舉行成丁禮;民歌里也唱贊13歲:
說大不大剛剛十三歲,
說小不小剛剛十三歲,
十三歲少年去了康定,
當了商人羅布桑布的小伙計。
但還有種說法:13歲流年不利,是個兇年,諸事都應提防。這個說法見于《格薩爾王傳·霍嶺之戰》總管王的兒子、少年英雄昂瓊要去迎戰霍爾侵略軍,但其父親、親友、未婚妻及將軍們都紛紛勸阻說:“昂瓊今年13歲,逢兇煞災星主管流年。”,“誰知他今年正好13歲,人生流年正逢兇煞。”昂瓊不聽決然出戰,結果中了晁同奸計,戰死沙場。其實,所謂13歲流年不利,并非來自13這個數字,而是源于本命年這個風俗。民間流傳人逢本命年就由兇煞惡神主管流年,在西藏,就是達賴逢本命年時各寺廟僧眾屆時也要舉行法會,誦《消災經》、《長壽經》等,祈禱消災免禍,健康長壽。